Sunday, June 8, 2008

林連玉與孔子

林連玉與孔子 林連玉先生逝世23年以來,董教總鑒於維護華教的現實需要,也一再宣揚林連玉精神鬥爭的一面,忽略了它的整體性。
其實,林連玉是道地的孔子信徒,是恢宏的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和實踐者,這事實少為人知,今天應當是恢復林連玉精神全貌的時候了。林連玉關于反抗壓迫,與民族大同觀組成不可分割的的整體,肯定林連玉不但必要,而且有利於林連玉精神在華社內部各階層的普及,有利於傳播到友族社會,也與當前全球化的走勢一致。
對於全面瞭解林連玉生平的人來說,都明白林先生確實繼承了儒家學說的。請看錄自林先生自著的《林連玉自撰小史》幾段事實︰
(一)世代書香的背景。林先生的祖父林以仁是前清的歲貢生,也是著名的老塾師。他的父親林賡揚是前清的廉生。當時康梁提倡變法,其父沾染了維新風氣。
(二)深厚的國學根底。林先生的父親授他以古文、春秋左轉,以及算術代數。這麼一來,四書林先生是讀熟了,五經只讀兩經,加上他自己喜歡的易經,共曉得三經。但已可說家學淵源了。
(三)新思想的濡沫。十多歲的林連玉就讀於陳嘉庚開辦的集美學校師範部,選修文史地,以“九十生”(即每科均獲“A”)優異成績肄業,留校任教。魯迅、林語堂、顧頡剛、陳望道等著名的文化人來校講學,林先生都作仔細聆聽並作筆記。
1920年代林先生來馬執教,是他生命的轉折點。1950年代馬來亞獨立,林先生跑在華社前頭,號召華社申請公民權,效忠馬來亞。在教育領域,他與馬華公會會長陳禎祿合作,接納“馬來(西)亞化”意識,但毫不含糊地抗拒“馬來化”的“國民教育”(即單元主義教育),從而成功地使華教轉型為公民教育,歷史功績昭著而明確,不可歪曲。
林先生最為可貴的地方,是將中華文化與本土國情相結合,創建了馬華文化的價值觀,即林連玉精神。《禮記.扎運》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個“公”即是美好的、權利平等的社會政治理想(見《辭海》1486頁)。林先生的民族大同觀,即各族文化的優點融合為共同的馬來(西)亞文化,即是脫胎于天下為公的理想。這個理想的實現,必須經由各民族在平等基礎上和好相處,互相交流的過程。
林連玉創造性地闡明了民族特性與國家共性的關係。換句話說,一方面,國家文化/教育是由多元的各民族文化/教育組成的,另一方面,各民族文化/教育又包含著共同的因素,即體現在各民族文化/教育中的馬來(西)亞意意識(愛國精神),國語為必修課;個性中有共性,共性包容著個性,符合科學原理。
大同觀與當今世界多極中心的理想一脈相通。在這個意義上說,大同思想是馬來西亞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因此,結論是,林連玉精神既是華社的,也是馬來西亞各民族(全民)的;即是馬來西亞國家的,也是國際的。林連玉精神必將隨著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而普及於馬來西亞全國,受重視于國際。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麥翔•2007.12.19)
來源http://www.confucianism.org.my/yaxia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11&Itemid=81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