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4, 2008

雨ニモマケズ

To hear the song please clip: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OIOaF5AOV4

Dear Sirs and Madam

Please listen to a Japanese Song, 雨ニモマケズ
Presented by a group of your friend from TUNKU ABDUL RAHMAN COLLEGE MALAYSIA
by clickin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OIOaF5AO

Lyric:宮澤賢治 Song :GOHHOEHOE and COMPANY



雨ニモマケズ
風ニモマケズ
雪ニモ夏ノ暑サニモマケヌ
丈夫ナカラダヲモチ
慾ハナク
決シテ瞋ラズ
イツモシヅカニワラッテヰル
一日ニ玄米四合ト
味噌ト少シノ野菜ヲタベ
アラユルコトヲ
ジブンヲカンジョウニ入レズニ
ヨクミキキシワカリ
ソシテワスレズ
野原ノ松ノ林ノノ
小サナ萓ブキノ小屋ニヰテ
東ニ病気ノコドモアレバ
行ッテ看病シテヤリ
西ニツカレタ母アレバ
行ッテソノ稲ノ朿ヲ負ヒ
南ニ死ニサウナ人アレバ
行ッテコハガラナクテモイヽトイヒ
北ニケンクヮヤソショウガアレバ
ツマラナイカラヤメロトイヒ
ヒドリノトキハナミダヲナガシ
サムサノナツハオロオロアルキ
ミンナニデクノボートヨバレ
ホメラレモセズ
クニモサレズ
サウイフモノニ
ワタシハナリタイ

南無無辺行菩薩
南無上行菩薩
南無多宝如来
南無妙法蓮華経
南無釈迦牟尼仏
南無浄行菩薩
南無安立行菩薩

宮沢賢治学会イーハトーブセンター/宮沢賢治イーハトーブ館
〒025-0014 岩手県花巻市高松1-1-1
TEL 0198-31-2116
FAX 0198-31-2132
http://www.kenji.gr.jp/cgi-bin/bbs/bgbbsg.cgi


To hear the song please clip: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OIOaF5AOV4

(雨ニモマケズ)
雨ニモマケズ)
http://www.kenji.gr.jp/cgi-bin/bbs/bgbbsg.cgi?#20081205110711
V4

宮澤賢治雨ニモマケズ

Please listen to a Japanese Song, 雨ニモマケズ
Presented by a group of your friend from TUNKU ABDUL RAHMAN COLLEGE MALAYSIA
by clickin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OIOaF5AO

Lyric:宮澤賢治 Song :GOHHOEHOE and COMPANY



雨ニモマケズ
風ニモマケズ
雪ニモ夏ノ暑サニモマケヌ
丈夫ナカラダヲモチ
慾ハナク
決シテ瞋ラズ
イツモシヅカニワラッテヰル
一日ニ玄米四合ト
味噌ト少シノ野菜ヲタベ
アラユルコトヲ
ジブンヲカンジョウニ入レズニ
ヨクミキキシワカリ
ソシテワスレズ
野原ノ松ノ林ノノ
小サナ萓ブキノ小屋ニヰテ
東ニ病気ノコドモアレバ
行ッテ看病シテヤリ
西ニツカレタ母アレバ
行ッテソノ稲ノ朿ヲ負ヒ
南ニ死ニサウナ人アレバ
行ッテコハガラナクテモイヽトイヒ
北ニケンクヮヤソショウガアレバ
ツマラナイカラヤメロトイヒ
ヒドリノトキハナミダヲナガシ
サムサノナツハオロオロアルキ
ミンナニデクノボートヨバレ
ホメラレモセズ
クニモサレズ
サウイフモノニ
ワタシハナリタイ

南無無辺行菩薩
南無上行菩薩
南無多宝如来
南無妙法蓮華経
南無釈迦牟尼仏
南無浄行菩薩
南無安立行菩薩

宮沢賢治学会イーハトーブセンター/宮沢賢治イーハトーブ館
〒025-0014 岩手県花巻市高松1-1-1
TEL 0198-31-2116
FAX 0198-31-2132
http://www.kenji.gr.jp/cgi-bin/bbs/bgbbsg.cgi


To hear the song please clip: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OIOaF5AOV4

(雨ニモマケズ)
雨ニモマケズ)
http://www.kenji.gr.jp/cgi-bin/bbs/bgbbsg.cgi?#20081205110711
V4

Friday, November 28, 2008

礼运 大同篇

我一向以来不完全相信西方的民主管理制度。我响往礼运 大同篇里所描述的理想社会。

我曾梦想有朝一日我成为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的领导人。之后 ,以礼运 大同篇作为

蓝图参与治理马来西亚。礼运 大同篇有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天下为公

作为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的领导人我应该更了解[天下为公]为何意。马来西亚的华人

不是活在自封的社会。我们与其他族群都有互相依靠,我们国家与其他国家都有贸

易来往及文化交流, 我们都生在开放系统的环境当中。在自认自己是华人时,也

要有强热的国民意识, 同时也要热爱地球环保, 关注全球化的课题。自己不可贪

污滥权而且可以在国际 舞台上与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据理 抗争以为第三世界人

民伸展正义。通过这样我再能以身教的方式教导人们[天下为公]为何意。我相信

唯有,粮食供应,, 地球环保;获得保障,每一个国家的人民的生活才有保障

全球化才是有意义。

选贤与能

生活在知识不断擴展,关系日益错从複雜的世界里,有通过更细密的分工及更有系

统的集体领导才能把国家管理得好。

负责各领域的领袖必须有專们的知识,而且人品好,说做的决定及行动

应以全民的福利为优先,也要考虑到国家未来的竞争能力及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也要在各区部,各支部为党员提供训练。

讲信修睦

为官的党员,干部们必须履行他们承若,为民服务,不时举行亲民活动,以促進一

个互相尊敬,互相学习,互相爱护的多元文化社会。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应该关注农业生产,确保国内粮食能够自供自给以稳定民生。这样成人才可以安心

从事生产, 学童才可以专心求学。也应该重视教育工程因为教育的成败关夫到
国家的将来。
同时党的各支部也可与当地的民间团体,宗教团体建立紧密地合作聯繫 ,为失业者提供再训练的机会,为低收入群提供托儿服务。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各支部应设有中心通过与当地的民间团体,宗教团体建立紧密地合作聯繫

设立樂龄中心为樂龄人士服务。并为当地的弱势人士进行登记,安置他们

到福利中心或为他们提供训练使他们能自力更生。

男有分,女有归,

我们每一个马来西亚公民都必须给予正确的家庭价值观,我们必须知道传宗接代

养儿育女是天职,是神圣的任务。

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我们每一个马来西亚公民都必须给予正确的工作价值观,我们必须知道

工作就是耕耘,没有更就没有果。工作不单单是为了养活自己,同时

我们要互相帮助,社会的营运才可以持续。不可期望钱财可以从天掉下

或从地下涌上。唯有通过再教育,终生学习,爱护资源 ,我们才有办法不断地提升

增值,以让我们有足够的競爭能力, 有信心的在富有挑戰性的全球化环境

生存。假如每个马来西亚人都懂得正确的家庭价值观及正确的工作价值观,

国家的治安就会良好,大家都能安心的生活,工作,投產及经商。这就是

我所了解的大同世界。

我只敢梦想,因为我才能平凡而品德也欠佳。所以没有能力当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的领导人

Tuesday, August 12, 2008

建议把吉隆坡郊外的增江规划为文化保护

为迈向世界级城市吉隆坡的行政及管理营照着国机标准来操作。在推动吉隆坡发展大蓝图之前,吉隆坡市

为了让更多的吉隆坡市民,居民协会,睦邻原则中心及非政府组织参与探讨吉隆坡发展大蓝图,我建议吉隆坡市政局展延对于吉隆坡发展大蓝图的投诉期。并与居民协会,睦邻原则中心及非政府组织合作共班课程向吉隆坡各地居民讲解吉隆坡发展大蓝图手册的应用。

本人也认为吉隆坡市的增值,不只是要靠产业及设施的提升同时也要考量到人文的因素。在发展硬体时也要为小孩,老人,弱势人群提供足够的设施。同时也要采取兼顾到保护环境及传统的永续经营方案。这样才可以把吉隆坡推向世界级的大都会。

在一封寄给吉隆坡市镇局关于吉隆坡发展大蓝图的建议书当中我有建议把吉隆坡郊外的增江规划为文化保护区.增江作为马来西亚最大的新村在我国的社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独立之前的增江是近代史上的其中一个集中营单它有别于德国及南非的集中营,在这里不但没有发生种族大清洗,而且华人的传统文化能在那里开花结果。把增江规划为文化保护区及发展为文化村能给我国带来许多的好处。

这能够让马来西亚及新加坡人的下一代记得马来西亚独立功臣,过去国父东姑阿都拉曼及敦陈桢禄为我们所做出的贡献。为了让当时居住在马来亚及新加坡华人能够取得 公民权,敦陈桢禄不惜自己的钱财,东奔西跑南上北下以阻止英军把50万的华人送回中国,同时也与友族领袖们共同努力为马来西亚争取独立。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今天在增江这个地区,我们除了可以看到闽南任人的庙宇之外,也能看到客家人,广东人,海南人,高州人,朝洲人的庙宇。甚至在增江北区的一间由福建南安人建德苏氏家庙也奉祠北宋的宰相苏颂,苏颂不但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同时也是国际闻名的科学家及天文学家.马来西亚朱熹学术研究会也是设立在这一带。

所以增江也给以被形容为延续河洛文化的“活生生的博物馆“

我认为我们应该有规划地发展增江这个地区以确保宝贵的文化可以继续保存下来。为了确保文化的传承在发展增江这个地区时应该确定长久以来居住在这里继续享有生存的空间。有关当局应该大力支持当地居民发展当地的家庭生意伝統行業,与小工业。同时认真考虑在这里设立以华语作为教学媒介的文化学院以加强文化传承的工作。

吴和豪书
2008年8月12号
Posted by 南洋閩學網誌 at 8:11 PM 1 comments
Friday, June 20, 2008

Monday, June 16, 2008

朱熹閩學對台灣的影響

朱熹閩學對台灣的影響羅小平(福建省南平市委台辦)

1)、「夷夏之辨」,捍衛中華 2)二、「民胞物與」,物豐民富。 三、「恤民愛民」,民族融合。四、「仁政德政」,社會安定 五)「廉明清正」,緩解矛盾。六、「誠正修治」,社會文明。

閩學是兩宋時期,以朱熹為代表的一批理學家共同構建的廣大精深的理學思想體系,故又稱「朱子學」。其發端始於閩北,經過數代承傳,傳播閩省,進而遠播全國各地,成為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正統思想。明清時期,閩台人員交流交往頻繁,閩學在台灣廣泛傳播,為開發和治理台灣產生積極的影響,顯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閩學是以講學經書義理為主要內容的新儒學,其思想體系「至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倫理道德等諸多領域。閩學對台灣的影響同樣在這些領域起著重要的作用。具體地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夷夏之辨」,捍衛中華。 朱子及閩學諸儒所堅持的「尊王攘夷」、「夷夏之辨」、「內中國而外夷狄」及「大一統」的思想,是鄭氏和清初的共同理念,也是鄭清維護統一的動力所在。 鄭成功及其部屬中,許多是深受儒學薰陶的名達賢士,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憂患意識。鄭成功本人入台之前,就曾中過秀才,並在南京國子監接受過中國的傳統教育,深知「夷夏之辨」的原則。他在談及台灣地位和歸屬時,就曾強調:「該島一向屬於中國」。鄭成功入台,其初衷固然是想把台灣建成反清復明之基地,但面對外族入侵,還是以民族大義為重,在誘惑與脅迫並加的荷酋面前,他斷然回答:「台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鏗鏘之聲,令荷酋喪膽。經過九個月艱苦卓絕的奮戰,被荷酋竊據長達三十八年之久的台灣回歸祖國懷抱。 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清統一台灣後,受命守台的文武將士以鞏固祖國東南邊防為己任,甚至在清廷內部發生「守台」與「棄台」之爭時,守台將士與朝中有識之士據理力爭,堅持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的完整。靖海將軍施琅在《陳台灣棄留利害疏》中稱:「守台灣即所以固澎湖,台灣、澎湖聯為臂指,沿邊水師汎防嚴密,各相犄角,聲氣關通,應援易及,可以寧息。」他還說台灣「棄之必釀成禍,留之誠永固邊圉」。藍鼎元亦在《論台鎮不可移澎書》中大聲疾呼,台灣是東南沿海的屏障,事關國家的安危,「此土萬萬不可委去」。在大學士李霨、侍郎蘇拜及福建總督姚啟聖等人的鼎力支持下,康熙帝站到「守台」派一邊,提出「棄而不守,尤為不可」的正確主張,為台灣永歸我國版圖及其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閩學思想的傳播,激勵一代又一代具有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憂患意識的仁人志士。清統一台灣後的二百二十八年,尤其是近代一個多世紀,台灣屢遭列強的蹂躪,台灣同胞與大陸同胞同仇敵愾,共同抵禦外來侵略,表現出中華優秀兒女英勇無畏、不屈不撓的氣概。一八四○年鴉片戰爭爆發後,英軍屢犯台灣,姚瑩、達洪阿二度在雞籠、淡水重創英艦。一八四二年,《南京條約》簽訂後,台灣軍民義憤填膺,「兵民洶洶罷市」。一八四八年,台灣簽訂《紳民公約》,以對付外來入侵者。一八八四年中法戰爭時,孤拔糾集法艦侵台,遭到以劉銘傳為首的台灣軍民的強烈抵抗。一八九五年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入台灣後,台灣人民群情激憤,紛紛請願,發出「願人人戰死而失台,不願拱手而讓台」的誓言。許多士人學子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毅然投筆從戎。年逾七十的高山族舉人胡盛興得知割台消息後,放棄在京會試返台,組織高山族義軍,半年殲敵逾百。有詩讚曰:「抗日援台莫笑狂,萬言萬里兩非常,上書投筆從戎起,不入考場入戰場」,為挽救中華民族譜寫了一曲動人的樂章。從日軍進駐台灣時起,徐驤、吳湯興、吳彭年、姜紹祖、林大北、柯鐵等一批仁人志士紛紛起義,開展反侵略鬥爭。其後的半個世紀,抗日硝煙烽起雲湧,兩岸人民捍衛中華,維護統一的民族傳統氣貫長虹,於世可表。 二、「民胞物與」,物豐民富。 「民胞物與」、「務農重穀」是朱子及閩學諸儒治國安邦之策,鄭清治理台灣,亦遵循這一經濟思想。 鄭成功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他認為農業是「民生大本」,是「治國治家」的物質基礎和首要條件。一六六一年五月,鄭成功入台之初,三萬大軍面臨「糧米不接,官兵日只二餐」的困境。為了解決「民以食為天」的困難,鄭成功採取多項措施發展農業生產,先是改荷蘭非法佔有的「王田」為「租給農民耕種」之「官田」。繼而,又頌布墾荒條例,鼓勵官兵及眷屬墾荒。條例規定:住在承天府安平鎮的文武各官及總鎮大小將領眷屬,可「隨人多少圈地」;派到各處地方的文武各官,亦可「隨意選擇,創置莊屋」;派赴各汛地的大小將領官兵,亦「准就彼處擇地起蓋房屋,開闢田地」,所圈之地,所創莊屋「永為世業」。永曆十五年十二月(一六六二年二月),鄭成功又提出仿效大陸「兵農制度」,實施「寓兵於農」的「軍屯」之法,江日升《台灣外紀》載:鄭成功在動員官兵屯田時稱:「大凡治家治國,以食為先」,今「計食之者眾,作之者寡」;在「師不宿飽」的情況下,要想固守是件困難之事。應當「效寓兵於農之法,庶可餉無匱,兵多糧足」。與此同時,鄭成功還命令大陸沿海防守官兵,招募貧苦之民入台墾荒,「航海而至者十數萬人」。據統計,從鄭成功收復台灣到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年),鄭氏在台墾種的耕地面積達二十多萬畝,比荷據時期台灣全部耕地面積多一倍有餘。 清初,台灣的開發多承鄭氏舊制,過台墾荒者「春時往耕,冬成回籍」,「往來絡繹」。雍正五年(一七二七年),清政府規定,除「社田」外,其餘草地息令拓墾。雍正十年(一七三二年),清政府准許居民攜眷入台後,至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年),又開移民接眷入台之禁,大陸沿海居民相率東渡入墾,加速台灣土地的開發。在農業這一基礎的帶動下,台灣物豐民富,出現「農工商業,經營市肆」各業興旺的繁榮景象。 三、「恤民愛民」,民族融合。 鄭氏與清初政府,效法閩學「恤民愛民」之法,幫助台灣原住民擺脫貧困。 鄭成功入台之初,就重視發展台灣經濟,尤其注意保護台灣少數民族的利益,並將「恤民愛民」之策付諸各項規章制度加以實行。從鄭成功所頒墾殖條例中就可以看出。條例八款,其中四款都提到官兵「圈地」、「創屋」等皆「不准混圈土民及百姓現耕田地」或「不准紛爭及混圈土民及百姓現耕田地」。兩款提到「不可斧斤不時,竭澤而漁」,此外,還規定所闢之地必須「報墾」,「如有先墾而後報,及少報而墾多者,察出定將田地沒官,仍行從重究處」。 台灣土著居民多為高山族,清人稱高山族聚居地為「番地」,按生產力高低和是否與當地移民建立聯繫,分為所謂「熟番」和「生番」。鄭成功入台時,台灣高山族仍然處在「不識鉤鐮刈獲之便」和不「識」牛耕的原始階段,為了幫助高山族同胞發展生產,鄭成功採納戶官揚英的建議,對已歸附的高山族各社,除了每社發給「鐵犁、耙、鋤各一副,熟牛一頭」外,還派漢族農民傳授耕牛和鐵農具的使用之法,推動高山族農業經濟的發展。清初,朝廷除了「輕徭薄賦」,鼓勵開發、發展農業生產外,也遵循朱熹「恤民」之法。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年),朱一貴「亂」後,台灣大饑,巡台御史黃叔璥和知府周鍾瑄即效仿朱熹知南康軍時大修荒政、賑濟飢民的作法,設「平糶法」,從蘇郡運米以賑,飢民由是「欣然更生」。 鄭清時期的「恤民」、「愛民」,密切了與土著居民的關係,加速了高山族的漢化過程,高山族同胞的生產、生活、語言、文字、習俗等與大陸趨於一致,促進台灣各族人民的團結與融合,故土著居民向化者甚多。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征實錄》載:「各近社土番頭目俱來迎附,如新善、開感等里,藩令厚宴,並賜正副土官袍帽靴帶,由是南北路土社聞風歸附者,接踵而至」。康熙末期閩浙總督覺羅保滿《題報生番歸化疏》亦載:「南北二路生番,見內附熟番賦薄徭輕,飽食暖衣,耕鑿自安……莫不歡欣鼓舞,願附編氓。」據其所報,當時南北二路生番願歸附者計十五社、八百六十八戶、四千七百五十三人,其中南路十社、四百四十六戶、一千三百八十五人;北路五社、四百二十二戶、三千三百六十八人。 四、「仁政德政」,社會安定。 鄭清兩政權,彼此對立數十年,「積怨」甚深,清政府寬大為懷,以「仁政」、「德政」對待異己鄭氏力量,促進台灣政局和社會的安定。 清統一台灣後,面對的是鄭氏子孫和鄭氏部屬如何處置的問題。據《靖海紀事》載,施琅攻取澎湖、平定台灣後,鄭氏部屬已成「釜中魚、籠中鳥」,有人建議「急撲滅之以雪」。施琅回答說,寬待鄭氏子孫及部將,是「上為國,下為民」的大事,「何私之與有?」相反,他向朝廷奏議,「其偽卒願為歸農者,則聽在歸農;願逐伍者,則暫撥在從征各鎮營逐伍」,他還在《請收拾遺棄人才疏》中建議「凡屬投誠者」,均「荷思錄用」,在他的建議下,鄭氏部屬「或膺提鎮,或授副將游守千把」,表現出清政府「仁政」、「德政」之大度。即使是對冤家對頭的鄭成功,清政府也以求大同存小異極大的寬容態度,充分肯定鄭成功收復台灣的偉績,准奏在台灣建鄭成功專祠。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年)沈葆楨巡台時,建起紀念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祠。朱一貴的部屬同樣是理學家藍鼎元、蔡世遠等人「不妄殺」的「仁政」建議後得以「劫」後餘生的。捐棄前嫌,化敵為友,符合時代的要求,有利台灣政局和社會的安定,為清代台灣的開發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五、「廉明清正」,緩解矛盾。 對民實施「仁政」、「德政」,對官提倡「廉明清正」,這是鄭清時期一項治台方略。 鄭成功倡導為政清廉,嚴肅紀綱,賞罰嚴明,對將官之不法行為,實施嚴刑峻法。他曾指出:「雖新族有罪,不少貸。」入台之初,宣毅後鎮吳豪、虎右衛鎮陳莽縱容下屬搶掠民財、盜匿米粟,鄭成功當即在行轅召集文武各官公審吳、陳二人。萬年縣知縣祝敬等人也因剋扣軍餉被送上斷頭台。清初考核官吏也以「勤政愛民」、「廉明清正」為標準,陳璸在《新建朱文公祠碑記》中就引用朱熹「大抵吾輩於貨色兩關打不透」,「分別義利二字,乃儒者第一要義」訓誨官兵。為使官吏衙役遵守綱紀,防止擾民,密切兵民關係,清政府還頒布多種規示,嚴禁官吏削民,累及百姓。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年),台廈道高拱乾前往高山族「番社」巡察,發現地方官吏向高山族同胞「需索花紅」和「自取竹木以供私用」一事,當即查究並頒布《禁重剝民示》。朱一貴起義反清,直接導火線是台灣知府王珍「苛捐雜稅」、「濫捕濫殺」無辜引起的。但朱一貴被殺後,清政府亦多從此事件中吸取教訓。蔡世遠在《再與總督滿公書》中稱,今後選官當更革,「文武之官,必慎選潔介嚴能者」,對百姓需有「保之如赤子,理之如家事」的責任,如此才能達到「興教化而美風俗,和兵民以固地方」之目的。清政府採納這位理學家的建議,對選用之官進行了「更革」與調整,兵、民關係日趨融合,為緩解社會的矛盾起了積極作用。 六、「誠正修治」,社會文明。 鄭氏和清廷,重視朱子及閩學諸儒倡導的誠、正、修、治、平等一套道德倫理,教化、啟迪人們「重禮義,化民俗」,提高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質,進而提高台灣社會的文明。 鄭氏自永曆二十年(一六六六年)三月,建學院「台人始知學」後,台灣各地社學、義學、私塾、書院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除了私塾、義學、學院外,還在高山族同胞聚居地設社學。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年),諸羅知縣率先在新港、目加溜灣、麻豆、蕭壟四社設社學,「以教番童」後,至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南北兩路均設土番社學。據劉良壁《重修福建台灣府志》載,到乾隆初年,台灣、鳳山、諸羅、彰化、淡水五縣共有土番社學四十七所。 設學校,興教育,目的在於通過「理治」使人「明倫理,知禮義」。康熙九年(一六七○年),朝廷頒布《上諭鄉約十六條》,就是根據程朱理學的倫理思想制定的,其內容有「敬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大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解仇忿以重身命」等等,對官風、民風、土風進行整治。藍鼎元在《復制軍台疆經理書》中稱:「台灣之患,又不在富而在教,興學校、重師儒,自郡邑以至鄉村,多設義學,延有品行者為師,令朔望宣講上諭十六條,多方開導,家喻戶曉,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八字轉移士習民風」。經過幾代人的經營治理,閩學「重禮義,化民俗」之風吹遍全島,「士知孝弟、民皆力田」,「民間秀良子弟,頗知勵志詩書」(高拱乾《台灣府志‧風土志》);「台番亦有禮讓之風,幼遇尊長,俟其過始隨行;如遇同輩,相讓而行」(《范志》卷十六),呈現出閩學故里──閩北當年「家樂教子,朝誦暮弦」(《八閩通志》卷之三風俗‧延平府),「明星在天燈影燦,滿城書聲起夜半」(《朱熹與閩學淵源》),「彬彬然道義之鄉」與「鄒魯之邦」(《八閩通志》卷之三風俗‧建寧府、延平府)之景象。巡台御史夏之芳稱:「數十年來,沐國家休養教育之澤,涵濡日深,久道化成;固已家弦戶誦,蒸蒸然共濟於聲名文物矣。」台夏道王之麟《重修府學新建明倫堂記》亦載,台灣「迨我朝開闢之後,置郡縣,立學宮,凡取士之典皆與內地同,始彬彬然稱治如海邦鄒魯矣」,台灣邁入一個知書達禮的文明社會。 從孔孟之道的儒學到兩宋新儒學──閩學,是朱熹及諸儒在內憂外患之時,繼承和發揚儒學,創建的一套思想理論體系,是時代發展的產物,而閩學傳入台灣,並在明清時期產生廣泛影響,也是時代的要求。閩學作為儒學的繼承和發展,有其封建時代的局限性,但用歷史的眼光審視,閩學自產生以來,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閩學在台灣的數代傳倡,也可以看出,台灣社會的發展,始終延續著中華文化的傳統,這一傳統在台灣人民心中根深柢固,並將在未來的社會進程中發揚光大。 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二日


link: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http://ckrd150.cnki.net/kns50/Navi/Catalog.aspx?NaviID=1003&BaseID=&YearID=FJMX200606001&Field=%E4%BB%A3%E7%A0%81&Value=FJMX200606001&NaviLink=%E6%8B%BC%E9%9F%B3%E5%88%8A%E5%90%8D%3AM-%2Fkns50%2FNavi%2Flist.aspx%3FNaviID%3D1003%26Field%3Dpy_name%26Value%3DM%3F%7C%E9%97%BD%E5%AD%A6%E4%B8%8E%E6%AD%A6%E5%A4%B7%E5%B1%B1%E6%96%87%E5%8C%96%E9%81%97%E4%BA%A7%E5%AD%A6%E6%9C%AF%E7%A0%94%E8%AE%A8%E4%BC%9A%E8%AE%BA%E6%96%87%E9%9B%86

Sunday, June 8, 2008

辜鴻銘的西文學習法

辜鴻銘,精通九國的語言文化,國學造詣極深,曾獲贈博士學位13個之多。他的思想影響跨越20世紀的東西方,是一位學貫中西、文理兼通的學者,又是近代中學西漸史上的先驅人物。辜鴻銘I0歲時就隨他的義父一一英人布朗踏上蘇格蘭的土地,被送到當地一所著名的中學,受極嚴格的英國文學訓練。課餘的時間,布朗就親自教辜鴻銘學習德文。布朗的教法略異於西方的傳統,倒像是中國的私墊。他要求辜鴻銘隨他一起背誦歌德的長詩《浮士德》。布朗告訴辜鴻銘:”在西方有神人,卻極少有聖人。神人生而知之,聖人學而知之。西方只有歌德是文聖,毛奇是武聖。要想把德文學好,就必須背熟歌德的名著《浮士德》。”他總是比比劃劃地邊表演邊朗誦,要求辜鴻銘模仿著他的動作背誦,始終說說笑笑,輕鬆有趣。辜鴻銘極想知道《浮士德》書裏講的是什麼,但布朗堅持不肯逐字逐句地講解。他說:”只求你說得熟,並不求你聽得懂。聽懂再背,心就亂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時我再講給你聽吧!”半年多的工夫辜鴻銘便稀裏糊塗地把一部《浮士德》大致背了下來。第二年布朗才開始給辜鴻銘講解《浮士德》。他認為越是晚講,瞭解就越深,因為經典名作不同於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夠一聽就懂。這段時間裏辜鴻銘並沒有停頓對《浮士德》的記誦,已經可謂”倒背如流”了。學完《浮士德》,辜鴻銘開始學”莎士比亞”的戲劇。布朗為辜鴻銘定下了半月學一部戲劇的計劃。八個月之後,見辜鴻銘記誦領會奇快,計劃又改為半月學三部。這樣大約不到一年,辜鴻銘已經把”莎士比亞”的37部戲劇都記熟了。布朗認為辜鴻銘的英文和德文水準已經超過了一般大學畢業的文學士,將來足可運用自如了。但辜鴻銘只學了詩和戲劇,尚未正式涉及散文。布朗安排辜鴻銘讀卡萊爾的歷史名著《法國革命》。辜鴻銘此次基本轉入自學,自己慢慢讀慢慢背,遇有不懂的詞句再去請教別人。但只讀了三天,辜鴻銘就哭了起來。布朗吃驚地問:”怎樣了”辜鴻銘回答說:”散文不如戲劇好背。”布朗又問辜鴻銘背誦的進度,發現他每天讀三頁,於是釋然:”你每天讀得太多了。背誦散文作品每天半頁到一頁就夠多了。背誦散文同樣是求熟不求快,快而不熟則等於沒學。”辜鴻銘所在的中學課業本來是極繁重的,但由於辜鴻銘各科在布朗身邊都提前打下了基礎,整個學習的過程便顯得毫不費力。學校的功課既然順利,沒事的辜鴻銘便接著記誦卡萊爾的《法國革命》。他越讀越有興致,可是讀多了便無法背熟。若按布朗的要求慢慢來,又控制不了自己的好奇心。就這樣時快時慢地把卡萊爾的《法國革命》讀完了。後來辜鴻銘終於徵得義父的同意,可以隨便閱讀義父布朗家中的藏書了。有許多書,辜鴻銘並沒有打算背熟,但也在不經意間”過目成誦”了。布朗對義子的寄望極高。他曾告訴辜鴻銘:”我若有你的聰明,甘願作一個學者,拯救人類;不作一個百萬富翁,造福自己。讓我告訴你,現在歐洲國家和美國都想侵略中國,但是歐洲各國和美國的學者卻多想學習中國。我希望你能夠學通中西,就是為了教你擔起強化中國,教化歐美的重任,能夠給人類指出一條光明的大道,讓人能過上真正是人的生活!”依照布朗的計劃,辜鴻銘應該先在英國學文、史、哲學及社會學,然後再到德國學習科學。學成之後才可以回中國修習傳統文化。布朗當初確實沒有看錯,辜鴻銘十四歲時,學術造詣就己經非一般人所能比。他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時間,不僅初步完成了布朗擬定的家庭教學計劃,而且基本上修完了所在中學的各門主要課程。布朗不禁暗自為義子的聰明而感到驕傲。辜鴻銘在學校裏初步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臘文,其他課程的成績也都很出色,已經可以申請畢業了。大約在1872年春季,辜鴻銘正式入愛丁堡大學就讀。辜鴻銘在愛丁堡大學的專修科為英國文學,同時兼修拉丁文、希臘文、數學、形而上學、道德哲學、自然哲學、修辭學等科目。辜鴻銘在學習拉丁文、希臘文時又不知暗自哭了多少次。他立志遍讀愛丁堡大學圖書館所藏希臘、拉丁文的文、史、哲名著。剛開始時,讀多少頁便背誦多少頁,還沒覺出多麼困難;後來隨著閱讀量的逐漸增大,漸漸感到吃不消了。他要自己堅持,再堅持,一定要一路背誦下去。辜鴻銘晚年憶及此事時曾悅:”說也奇怪,一通百通,像一條機器線,一拉開到頭。”到後來,不僅希臘、拉丁文,即如法、俄、意各國的語言、文學,辜鴻銘也能做到一學就會,觸類旁通。據悅辜鴻銘回國後,除本國語言外,尚能操九種文字與人交流,則其基礎主要是在愛丁堡大學讀書時打下的。《論語.季氏》有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至於”困”字的意思,舊註謂”有所不通”,錢穆先生解作”經歷困境”,辜鴻銘則自謂”吃不消”,他晚年曾對人說:”其實我讀書時主要的還是堅持‘困而學之’的方法。久而久之不難掌握學習藝術,達到’不亦悅乎’的境地。旁人只看見我學習得多,學習得快,他們不知道我是用眼淚換來的!有些人認為記憶好壞是天生的,不錯,人的記憶力確實有優劣之分,但是認為記憶力不能增加是錯誤的。人心愈用而愈靈!”辜鴻銘憶起讀書時的往事,不禁慨嘆道:”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兆文鈞《辜鴻銘先生對我講述的往事》)則當時人們多認為辜鴻銘的博學在於他的天賦聰明,辜鴻銘自己是不承認的。1871年4月,辜鴻銘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所有相關科目的考試,在英國文學方面的學位考試中又表現非凡,順利獲得了愛丁堡大學文學碩士學位。這一年辜鴻銘僅20歲。辜鴻銘自萊比錫大學畢業後,又赴巴黎短期進修法文。布朗又為辜鴻銘聯繫入巴黎大學,意在讓他學一些法學和政治學。其實當時辜鴻銘只22歲即已遍學科學、文學、哲學,並熟諳各國語言,造詣確非一般中國留學生可比。辜鴻銘以極快的速度讀完了巴黎大學整學期的講義和參考書,除偶爾去學校上點感興趣的課以外,辜鴻銘每天都抽一點時間教他的女房東學希臘文。從剛開始教她學希臘文字母那天起,辜鴻銘就教她背誦幾句《伊利亞特》。他的女房東笑著說:”你的教法真新鮮,沒聽說過。”於是,辜鴻銘就把布朗教自己背誦《浮士德》和莎翁戲劇的經過講給她聽。她說:”好,我這樣學下去。”辜鴻銘稅:”等你背熟一本,你就要背兩本,擋都擋不住。”辜鴻銘的女房東常常拿著《伊利亞特》來到他的房間,把學過的詩句背給他聽,請求他的指點。辜鴻銘的教法果然有效,他的女房東在希臘文方面進展神速。許多客人見辜鴻銘教她學希臘文的方法與眾不同,都大為驚訝。辜鴻銘後來曾對晚清直隸布政使凌福彭說:”學英文最好像英國人教孩子一樣的學,他們從小都學會背誦兒歌,稍大一點就教背詩背聖經,像中國人教孩子背四書五經一樣。”從辜鴻銘教他的女房東學希臘文的過程中可以看出,背誦《伊利亞特》的要旨即在於創造了一種真實的誦讀感受,如在希臘國土受希臘純正的啟蒙教育一般。此法乍看強度大,難度亦大,其實則不然。若由字母而單詞,再簡單拼句,則學習者在心理上就產生學外國語言的隔閡情緒了。辜鴻銘還依此法教會了他的女房東簡易的拉丁文,也不過三兩個月的工夫而已。辜鴻銘深厚的西方素養極得益於童年背誦《浮士德》、《莎士比亞》的經歷。他後來在北京大學教英詩時,有學生向他請教掌握西文的妙法,他答曰:”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作根基。”辜鴻銘曾說:”今人讀英文十年,開目僅能閱報,伸紙僅能修函,皆由幼年讀一貓一狗之式教科書,是以終其身只有小成。”他主張”中國私墊教授法,以開蒙未久,即讀四書五經,尤須背誦如流水也。”http://louisfaye.wordpress.com/2007/09/04/%e8%be%9c%e9%b4%bb%e9%8a%98%e7%9a%84%e8%a5%bf%e6%96%87%e5%ad%b8%e7%bf%92%e6%b3%95/#more-166

林連玉與孔子

林連玉與孔子 林連玉先生逝世23年以來,董教總鑒於維護華教的現實需要,也一再宣揚林連玉精神鬥爭的一面,忽略了它的整體性。
其實,林連玉是道地的孔子信徒,是恢宏的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和實踐者,這事實少為人知,今天應當是恢復林連玉精神全貌的時候了。林連玉關于反抗壓迫,與民族大同觀組成不可分割的的整體,肯定林連玉不但必要,而且有利於林連玉精神在華社內部各階層的普及,有利於傳播到友族社會,也與當前全球化的走勢一致。
對於全面瞭解林連玉生平的人來說,都明白林先生確實繼承了儒家學說的。請看錄自林先生自著的《林連玉自撰小史》幾段事實︰
(一)世代書香的背景。林先生的祖父林以仁是前清的歲貢生,也是著名的老塾師。他的父親林賡揚是前清的廉生。當時康梁提倡變法,其父沾染了維新風氣。
(二)深厚的國學根底。林先生的父親授他以古文、春秋左轉,以及算術代數。這麼一來,四書林先生是讀熟了,五經只讀兩經,加上他自己喜歡的易經,共曉得三經。但已可說家學淵源了。
(三)新思想的濡沫。十多歲的林連玉就讀於陳嘉庚開辦的集美學校師範部,選修文史地,以“九十生”(即每科均獲“A”)優異成績肄業,留校任教。魯迅、林語堂、顧頡剛、陳望道等著名的文化人來校講學,林先生都作仔細聆聽並作筆記。
1920年代林先生來馬執教,是他生命的轉折點。1950年代馬來亞獨立,林先生跑在華社前頭,號召華社申請公民權,效忠馬來亞。在教育領域,他與馬華公會會長陳禎祿合作,接納“馬來(西)亞化”意識,但毫不含糊地抗拒“馬來化”的“國民教育”(即單元主義教育),從而成功地使華教轉型為公民教育,歷史功績昭著而明確,不可歪曲。
林先生最為可貴的地方,是將中華文化與本土國情相結合,創建了馬華文化的價值觀,即林連玉精神。《禮記.扎運》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個“公”即是美好的、權利平等的社會政治理想(見《辭海》1486頁)。林先生的民族大同觀,即各族文化的優點融合為共同的馬來(西)亞文化,即是脫胎于天下為公的理想。這個理想的實現,必須經由各民族在平等基礎上和好相處,互相交流的過程。
林連玉創造性地闡明了民族特性與國家共性的關係。換句話說,一方面,國家文化/教育是由多元的各民族文化/教育組成的,另一方面,各民族文化/教育又包含著共同的因素,即體現在各民族文化/教育中的馬來(西)亞意意識(愛國精神),國語為必修課;個性中有共性,共性包容著個性,符合科學原理。
大同觀與當今世界多極中心的理想一脈相通。在這個意義上說,大同思想是馬來西亞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因此,結論是,林連玉精神既是華社的,也是馬來西亞各民族(全民)的;即是馬來西亞國家的,也是國際的。林連玉精神必將隨著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而普及於馬來西亞全國,受重視于國際。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麥翔•2007.12.19)
來源http://www.confucianism.org.my/yaxia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11&Itemid=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