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蘭莪‧八打靈再也)匯集星洲日報讀者情義捐款建設而成的亞洲國際友好學院,經已開始招生,訂於20日舉行落成典禮。
位於印尼蘇北省棉蘭市的亞洲國際友好學院,於3月13日起,經由當地報紙宣傳招生。
蘇北華社慈善與教育聯誼會副理事長廖章然、秘書長陳民生及理事張家礎,最近特別到星洲日報總社,向星洲媒體集團總編輯蕭依釗匯報招生情況及學校進展。
參加教育博覽會吸引詢問
廖章然表示,該學院最近參加了蘇北教育博覽會,共吸引了900人次詢問,目前已有3學生報名,這無疑為招生活動打了一劑強心針。
他說,凡海嘯受災戶貧困子女入學,都可獲得獎助學金,學雜費全免。
他強調,華聯絕對會優先考慮海嘯受災戶貧窮子女的入學獎助學金。他說,他們絕對有信心能把學校蓋好,不會辜負星洲日報讀者的捐獻與期望。
經舊工廠改建而成的亞洲國際友好學院,迄今已花費800多萬令吉。除了星洲日報讀者在“海嘯無情,人間有義”情義賑災運動捐獻的450萬令吉外,華聯理事會理事長蘇用發捐獻了110萬令吉,華聯主席團成員陳明宗、吳和敬及熱心企業家梁銘卿、陳鶴秋也捐出了100多萬令吉善款。當地熱心人士捐獻數額達8萬令吉以上者,也為數不少。
禮堂命名星洲日報友誼禮堂
在亞洲國際友好學院的主廳,將設立永久性紀念碑,以記錄星洲日報讀者在印尼亞齊海嘯期間的愛心捐獻。另也把要在可容納1800人的禮堂,命名為“星洲日報友誼禮堂”,以彰顯星洲日報讀者對印尼海嘯受災戶及時伸出援手的善舉。
中國華南師範大學提供師資
在師資方面,該學院獲得中國華南師範大學支持。華南師範大學及泉州華僑大學每年各提供10個學額,供亞洲國際友好學院學生以“2+2”方式,即兩年課程在亞洲國際友好學院完成,大學三至四年級課程在華南師範大學完成。
廖章然認為,目前的挑戰是如何培養師資人才。在長遠計劃上,他們希望能為未來的小學培育華文師資。
你知道嗎?
南亞大海嘯引發建校動機
2004年12月24日,南亞發生世紀大海嘯。星洲日報於2005年初發起“海嘯無情,人間有義”情義賑災運動,當時總共籌到1500萬令吉,其中450萬令吉捐獻給印尼蘇北華社賑災委員會,原來的目的是為受海嘯影響的兒童,特別是華裔災民子女建設可讀華文的學校。
但在實地瞭解情況後,擔心未來如發生政治或種族騷亂,華文學校將可能成為目標,在當地朋友的建議下,改為在相對比較穩定的棉蘭建立蘇北第一所三語學院,以便培養印尼的華校教師。
經過三年多來的努力,亞洲國際友好學院已近完工,並於今年8月開始啟用,為禁制華文30餘年的印尼奠定華文師資基礎。
星洲日報‧2008.03.21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